聂英芝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共同保障生态安全的建议》收悉。我厅高度重视,对建议2:推动实施重大工程中提到“加快鸭绿江重要源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总体情况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多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3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联合发改、财政、林草等7家省直部门发布了《吉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全面梳理了“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工作成效,提出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谋划全省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任务,设定2025年及2035年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突出自然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确定“三区两屏两廊一网”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明确重点任务,布设12个重点工程,为市县级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了编制依据。
二、我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情况
鸭绿江重要源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期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支持范围,获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项目以“净江水、护山林、保资源”为目标,规划“一带两区”整体布局,设计八大工程,涉及受损弃置地和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修复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提升、小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40个子项目,由白山市、通化市共同实施,总投资53.31亿元。
目前,子项目已开工22个,累计执行资金8.1亿元。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4.96公顷、新增林地面积0.3485公顷、复垦耕地面积0.044公顷,危岩体清理工程1440立方米、削坡工程10120立方米、渣堆清运工程(现场废弃料)215647立方米、土堤填筑(利用方)101540立方米、渣堆倒运(利用方)101540立方米、场地平整工程32442立方米、割灌清林(择伐等作业)12.5公顷、天然林冠下造林(清林)2599.478公顷、中幼龄林抚育(采伐修枝)422.33公顷、退化林修复(采伐)564.51公顷、人工造林(清林)38.12公顷、完成林地提质改造3944.03公顷、完成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面积6.74公顷、完成生态护岸0.902公里、生长伐7.46公顷(清林)、培优型间伐92.74公顷(清林)、修枝69.27公顷(修枝)、改培补植133.33公顷(清林)、完成冠下造林23.73公顷,完成湿地修复10.91公顷,生态岸线恢复27.13公里。
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全部建成,将有效促进鸭绿江流域干流西岸水生态功能恢复、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北部山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及重要源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落实提案建议的具体措施
下一步,我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生态强省战略,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高质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守住全省生态安全边界,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谋划美丽吉林建设,切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是建立健全“山水项目”管理机制。制定《鸭绿江重要源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等各环节作出全面系统规定,指导各地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与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共同组成项目推进组,赴项目现场督导,加快推进我省山水工程实施。
二是加大保护修复项目督导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对项目开展全过程监管、实时监控,做到在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外“有据可依,科学施策”。根据我省自然地理条件,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周期,推动修复工作如期完成预定目标。
三是紧紧围绕“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地区(我省主要涉及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建设,提前谋划好“十五五”山水治理、矿山修复工程项目。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研究制定吉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管理制度,进一步做好实施方案省级备案工作。加强与省农发行、省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密切沟通,积极鼓励政策性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我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工作。
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
2024年5月21日
(联系人:冉慧 电话:88550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