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暨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座谈会。会上,共有11个单位交流了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主要措施、做法和经验。现将成都市的主要做法予以摘录刊发,供各地学习参考。
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发证 奠定城乡统筹发展基础
截止目前,成都市已全面完成了全市255个乡镇(街办)、2622个村(社区)、3万多个村民小组、170余万农户的确权登记发证。3.5万本《集体土地所有证》发放到组、167.2万本《集体土地使用证》(其中宅基地166.2万本、集体建设用地1.0万本)和176.5万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户,除存在权属争议等暂缓确权的情形外,实现了“应确尽确”。
成都市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确保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扎实开展
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区(市)县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将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到每个乡(镇),由乡(镇)牵头组织村组及农户全面参与,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市、县两级政府投入地籍测量、权属调查等确权登记经费2.2亿元,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确权工作的积极性。
二、制度先行,确保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实施
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暂行规定(试行)》、《成都市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实施意见》、《成都市农村承包土地实测工作办法》、《成都市集体农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实施细则》、《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补充规定》、《关于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土地和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
三、加强宣传,力求基层干部群众充分理解
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坝坝会、院落会等,真正向农民群众讲清、讲透政策,使农民群众充分、主动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通过报纸上编发专栏、电视上播放公益广告、广播站宣讲政策、开通咨询热线电话、发放简明扼要的宣传册、逢年过节印发宣传年画、组织开展农村文艺演出、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直观、生动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切实做到了家喻户晓。
四、试点探路,总结完善确权登记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探索总结了“八步工作法”、“五个锁定”等有益经验,确权发证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方法得以丰富、完善,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步工作法”,是指按照宣传动员、清理核实、制定方案、进行公示、完善合同、申请确权、登记发证、核销旧证八个步骤。采取“八步工作法”,有利于确保土地、台帐、证书、合同、耕保基金“五个一致”。
“五个锁定”,是指锁定各村民小组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农户承包地地块位置、耕地保护地块位置及面积。采取“五个锁定”操作办法,能够确保对每户农户颁发的各类权证的面积、地块位置相加与其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总面积绝对吻合,杜绝重复确权和漏确权的现象。
五、依靠二调,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发证工作
在《成都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细则》中,明确了以卫星影像资料或航空影像资料作为工作底图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调绘方式,制订了飞地处理规定、《权属界线示意图》制作办法和《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签订样本。集体土地所有权公示、发证均只明确权属总面积,不记载耕地、建设用地等分类面积。
六、坚持原则,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新路径
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方面,严格坚持四大原则:一是总量控制,严格用途管制。以农户及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总面积,须小于2004年规划修编基期年对应的农村居民点台账,严格落实用途管制。二是村民自治,尊重农民意愿。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前提下,将土地的处置权交给集体经济组织,国土部门依据村民自治决议进行登记,充分体现农民主体地位。三是还权赋能,依法依规确权。坚持以宗地为管理基本单元,妥善解决历史形成的宅基地问题。四是坚持实测,不留遗留问题。明确要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应采用1:500大比例尺地籍测量。
七、一查多用,确保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数据的一致性
制定了“农村承包土地实测及确权发证工作办法”等文件,明确规定承包土地实测以二次调查影像资料作为工作底图,由二次调查单位对承包土地进行实地调绘,完成农村土地调查,形成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所有权权属界线、图斑界线及地块界线,作为农业部门承包土地确权到农户到地块的依据。
八、村民自治,有效解决确权登记发证各类难题
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会”,将实测结果、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交给群众讨论,通过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难题,把各种矛盾解决在确权之前。
九、保护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机制
我市制定了《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处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处机制。
十、数据建库,加强确权登记成果管理和应用
结合“金土”工程、“一张图”工程,相继建成了“一张图”数据库、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和监测指挥中心,基本实现了信息服务的“业务全覆盖、部门全覆盖、城乡全覆盖”,初步建立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察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全市建成了城镇地籍数据库、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集体土地登记数据库、承包土地到农户到地块数据库,开发建设了土地登记审批系统、集体土地证书管理系统、地籍数据网上汇交系统、耕保基金管理系统,对每个证书的权利人、权利类型、坐落、地籍号、用途、面积等土地登记信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为开展土地登记信息逐级汇交和监管查询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确权登记发证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推进成果应用,力争综合效益最大化。一是将确权登记成果应用于耕保基金的发放。在对农村承包土地实测、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基础上,依据证书记载的土地等级和面积,签订耕地保护合同,发放耕地保护资金。二是将确权登记成果应用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我市明确规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权属清晰、来源合法。目前,全市共流转集体建设用地10502宗,金额18.84亿元。三是将确权登记成果应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我市明确要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必须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区域,才能申请实施整治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权属调整、收益分配及补偿都要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由农民集体和参与整治的农户自主决定。
|
|
|